正文

中国民艺传习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办

5月16日,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办,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艺研究院、《民艺》杂志社共同承办的“中国民艺传习学术研讨会”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。

研讨会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“六艺学者”乔晓光教授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董占军共同主持。

潘鲁生、邱运华、才大颖、吕品田、郭线庐、何洁、杭间、谭好哲、林继富、孙建君、汪大伟、张夫也、万建中、朱启臻、安德明、王娟、肖贵田、吴元新、唐绪祥、唐家路等民间文艺学、艺术学、设计学、民俗学、社会学相关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活动。

此次研讨会是结合今年世界博物馆日“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”主题召开的一次围绕民艺馆传习的学术活动,旨在展现民艺馆的平台功能,使民艺传习更贴近生活,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民艺研究,使民艺馆真正成为传播传统文化,展现民艺在学术研究与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的窗口。

研讨会上,专家学者以潘鲁生教授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捐赠民艺馆为契机,围绕“民艺与生活的关系”“传习与传承的价值”“民艺与设计人才培养”“博物馆建设与知识生产关系”“民艺资源融通与设计创新”“博物馆展览与表现形式”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。

潘鲁生在发言中阐述了民艺馆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意义。他认为,民艺馆不仅是展示民间艺术的窗口,更是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大课堂。要让民艺馆走进百姓生活,回望历史传统。他主张通过幼儿教育、中小学基础教育、大学生“两创”实践、社会公共文化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。在民艺研究中,要重视民艺的生活功用、把握人民群众的审美喜好、在借鉴基础上推动艺术创新,通过这些方法途径,民艺馆可以成为一个传承和研究民间艺术的活跃场所,同时促进民艺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和发展。

专家们表示,潘鲁生教授40年来行走田野,致力于抢救、保护濒危民间文化遗产,工作实效显著。潘鲁生教授捐赠的民艺馆系统性展示了传统生活方式,汇集中华文明的造物智慧,发挥唤醒文化记忆的功能。民艺展现中华文化基因,见证人民生活与文明发展历程,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。从文化语境的角度,民艺蕴含的造物智慧、中华美学精神、匠心技艺值得深入研究。

民艺馆是集教学、研究、创作功能于一体的传习场所,民艺品是造物艺术与传统技艺研究的样本,也是设计创新的资源库。民艺馆高等艺术教育、设计教育的文化传习基地,为学术界研究传统工艺、传习传统生活方式提供了实物参照。民艺馆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理念的实践,也是对设计学、艺术学、民艺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的有效探索。

中国民艺传习学术研讨会还系统探讨了民艺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、民艺资源共享、民艺学科建设、民艺再语境化、民艺语料价值等话题。专家们认为,民艺作为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艺术,需要在保护与传习中发挥重要价值,要回归用的需求与文化价值的传播。与会专家们指出,民艺馆的展陈与表现要诠释民艺,在民艺的保护、研究、衍生中发挥美育功能。他们鼓励师生从民艺实物中汲取文化养分,积极探索传统民艺现代设计转化路径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,更好地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建设。

编辑:崔德梅

责任编辑:崔翠 许小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