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【听】《有翡》番外篇:“典故大王”周顗
听众朋友们大家好,继续两晋南北朝的话题。
两晋南北朝这个大乱世,涌现出的名臣名将如过江之鲫,数之不尽。这其中,与王导同时的名臣周顗[yǐ],不以功业名世,而且以其高洁的品格和傲岸的士人风骨为后世所称道。
周顗字伯仁,出身汝南周氏,这又是一个绵延千年的世家大族。周氏据说源出姬姓,是周平王姬宜臼的后裔,所以后代以朝代为姓。周顗的父亲周浚,在西晋朝因伐吴有功而封侯。
说起周浚,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。公元280年,周浚跟随安东将军王浑伐吴,在江上一战击败了吴主孙皓的精锐中军,并斩杀了吴国的丞相张悌等数千人,俘虏了几万人,大军驻扎在横江(今安徽和县东南),距离吴都一步之遥。此时,龙骧将军王濬已经攻克了上游城镇,部将何恽劝说周浚:“吴国的精锐部队都已经被我们消灭,吴国朝野无不震慑。我认为应该迅速渡江,直奔石头城(建邺),可以不战而擒敌。”周浚也认为这是条妙计,派人禀告王浑。但王浑是个鼠目寸光而又谨小慎微的人,根本不予采纳。结果,最终“王濬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黯然收”,成就了灭吴大功。王浑此时才后悔不迭。
此外,关于周浚与周顗的母亲的相识,也有段传说。有一次,周浚带着随从出去打猎,途中遇雨,他看到路边有户人家,就进去避雨。周浚坐着休息,但过了一会他感到很奇怪,因为只看到丰盛又精细的菜一个一个上来,却听不到动静。他悄悄地到厨房去看,只见一个漂亮的少女和婢女在忙碌,一切井井有条。周浚一下子就坠入了情网。这个女子叫李络秀,当天父亲和哥哥正好外出,她就招待了周浚一行。周浚一直等到她的父兄回来,提出要纳李络秀为妾。父兄感到太突然了,一开始不答应。李络秀听到后,说:“我们家门第不高,如果能和贵族联姻,对我们家族很有帮助,何必爱惜一个女儿呢?”婚事遂成。婚后李络秀生了三个儿子,分别是周顗、周嵩、周谟。在周家的帮助下,李家也渐渐成为北方的大族。
周顗少年时代就已经名声在外,史称“神彩秀彻”。这样一个评价几乎是那个时代特有的,不说才学,不说德行,也不说出身,有点以貌取人的影子,却又不完全是。这是一种对一个人精神气质的综合评定,但又似乎没有标准,全凭一种感觉。
周顗的“神彩秀彻”,获得了三个人的“背书”。
第一个人叫贲嵩,是周顗的汝南老乡,时为司徒掾(司徒是三公之一,掾是其属官)。贲嵩以节操清高著称,结果他一见周顗就惊叹说:“汝颍之地,多生奇士,许久以来,雅道不兴。今天,我见到了周伯仁,他将会重振风雅,清我邦族。”
第二个人叫戴渊,与周顗同龄,史称“有风仪,性闲爽”,说明也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名士。戴渊举孝廉入洛阳后听说了周顗的名声,很不服气,于是登门“挑衅”。结果两人相对而坐,戴渊大概是被周顗的气势给震慑住了,自始至终也不敢显示自己的辩才。
第三个人叫周嵩,是周顗的弟弟。周嵩也是少年成名,无奈总是被哥哥压着一头,心底很不爽,总想找机会跟哥哥别别苗头。有一次周嵩喝醉了,借着酒劲对哥哥说:“你的才气不如我,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名头?”顺手就把手边点燃的蜡烛扔了过去。结果周顗不但不生气,反而哈哈大笑:“阿奴居然用火攻,这本来是下策啊!”世人由此更加确定弟不如兄。
此后,周顗继承了父亲的爵位,也做了一些中阶官僚,但总体而言,他在西晋朝的政坛上没有什么作为。
虽然没有确切的时间记载,周顗的家族应该是最早的一批南渡“衣冠”。鉴于周顗出身高贵,又有很大的名声,在江南准备另起炉灶的司马睿对他立即委以重任,做了宁远将军、荆州刺史,领护南蛮校尉、假节。这不仅仅是封疆大吏,上马管军、下马管民,而且节度一方,是绝对的实权派。可惜,事实证明,长相美、风度佳不仅不能当饭吃,也不能当子弹用。周顗上任伊始,就赶上蜀贼杜弢入寇,能坐而论道却不能指挥军队的周顗被打得一败涂地,幸亏名将陶侃派兵相救才免于劫难。
周顗在荆州立脚不住,只好去豫章(在今江西吉安以北)投奔大将军王敦。王敦也是老熟人,从前很怕周顗,《世说新语》记载,王敦一见到周顗就脸上发烧,流汗不止,即便是寒冬腊月也要拿扇子扇个不停。王敦那是何等强梁的性格,从前石崇请客,让一群美人出来劝酒,客人但凡不喝,石崇就下令杀掉劝酒者。王导与堂兄王敦同去赴宴,王导爱惜生命,每次都喝得大醉,轮到王敦,已经连斩三名劝酒的美人,王敦仍然不肯喝酒,脸色都不带变。王导为此责怪王敦,王敦回答说:“自杀伊家人,何预卿事!”意思是他杀的是自己家的人,关你什么事!可经过这次荆州战事,王敦对周顗的畏惧感消失了。王敦为此对人感叹说:“不知我进,伯仁退?”意思是不知道是我长进了还是周顗退步了?
当然,关于此次周顗任荆州刺史的前前后后,有很多种说法。有种说法认为,由于王导在中枢掌管朝政,王敦作为大将军在外掌管军马,司马睿担心王家势力太大,将来难以遏制,所以,派周顗到王家势力的核心地带“掺沙子”。也有人为周顗的失败开脱,比如王敦的行军司马戴邈就说:“周顗虽然新遭失败,但当时他还没有行使职权,不应当承担责任。”
不论是真心重用还是另有目的,司马睿对周顗应该是极度失望的。把周顗召回到建康后,司马睿又任命他做扬威将军、兖州刺史,看上去跟前一个职务差不多,但其实就是个空头衔。兖州刺史所辖在北方的山东河南一带,偏安江南的东晋朝廷根本就鞭长莫及。但即便是空头将军,周顗也没做多久,很快就转任右长史,成为丞相的助手,彻头彻尾的文官。当然,司马睿对于周顗的节操是没有任何怀疑的,称帝后,把周顗提拔为吏部尚书,后又升为仆射(相当于副相)。
做了高官后的周顗,名士风格不改,有点放飞自我的意思。他多次因为醉酒而被有司弹劾,不得不以布衣的身份代理职位。他任仆射的时候,酒醒的时候少,酒醉的时候多,有一次喝大了,三天才醒过来,于是人称“三日仆射”。周顗不只是爱喝酒,酒量也十分了得,在南渡过江之前,饮酒有一石(大约合现在40斤)之多,过江后更是天天沉醉,据说没有碰到过对手。有一次,有个过去饮酒的老对手从江北来,周顗见了非常高兴,拿出两石酒二人对饮,双双大醉。等周顗酒醒后,再去看那位客人,发现他已经醉死了。
而且,周顗醉酒后常常说话无所顾忌。有一次司马睿宴请群臣,席上问道:“如今和尧舜时相比如何?”喝醉的周顗大声说:“虽然同为君主,但是哪里能跟盛世相比?”司马睿大怒,把他打入监狱,下令说过几天处死。但过了一阵司马睿愤怒平息后还是把他赦免了。出狱后,众人前去探望,周顗淡定地说:“我早知道会没事的,罪又不至死。”
周顗与王导同为朝廷重臣,超级名士,两人关系莫逆,经常开启“互怼”模式。有一次,王导把头枕在周顗的腿上,指着周顗的肚子,问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东西?周顗回答:“这里面空空洞洞的,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足可容纳数百个。”王导也不生气。周顗又曾在王导座间傲然啸咏,王导说:“你想学嵇康、阮籍吗?”周顗回答说:“我怎敢近舍明公,而远效嵇康阮籍呢。”不动声色地给王导戴了顶高帽子。
打机锋,周顗经常胜过王导,但论才干、志量,则周顗远不如王导。衣冠南渡后,一帮名士经常相约在江边的新亭饮酒,周顗叹息道:“风景跟往昔一样,江山却换了主人。”大家听了都相视流泪。只有王导怒气勃发,说:“应当共同努力效忠朝廷,光复神州,怎么可以像亡国奴一样相对哭泣!”这就是典故“新亭对泣”的来历。
都说性格决定命运,在周顗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。
公元322年,大将军王敦起兵叛乱,攻下了石头城(都城建康的西部屏障,一座军事要塞),虎视建康。司马睿无奈,派周顗率领众文武去见王敦,劝其退兵。王敦一见周顗就先发制人,出言责难:“伯仁,你因何负我?”周顗不卑不亢地回答说:“你举兵谋反,下官率领六军出战,可是军队不能奋勇杀敌以致战败,因此才辜负了你!”
周顗的回答好不好?我觉得得从两个方面看。出于维护朝廷的尊严,周顗超额完成了任务;但是,从担负的使命来讲,周顗失败了。王敦是强横惯了的人,你一方面想要劝他罢兵,另一方面还要当着众人的面怼他,不留情面,他怎么可能退兵?
周顗的这次与王敦的见面,给王敦留下了忠于朝廷、不可收服的印象,为后来的遇害埋下了伏笔。
王敦叛乱的消息传到建康,另一位大臣刘隗劝司马睿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。得知消息的王导赴皇宫请罪,王家子弟二十多人齐刷刷跪在皇宫门口,恰逢周顗进宫,王导叫住周顗:“伯仁,我们家上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!”周顗连看都没看他一下,自顾自进去了。周顗入宫后向司马睿进言,备言王导的忠君爱国,决不可错杀忠良。司马睿采纳了他的建议,他一高兴,又喝多了酒才出来。此时王导还跪在宫门口,看见周顗出来,又喊周顗的名字,周顗依旧不搭理他,只对左右说:“如今杀了这帮贼子,便可换个大官作作。”出宫之后,周顗又上书朝廷,坚持说王导不可杀。而王导对此一无所知,反而因为老朋友的无情无义而暗自怀恨。
后来王敦攻破健康,有人劝周顗暂且躲避,周顗愤然说:“我乃是朝廷大臣,现如今朝廷丧败,我难道能苟且求活、托庇于北方胡人吗?”不久,周顗与少年时的好友戴渊就一起被王敦抓捕了。
对于杀不杀周顗,王敦是有过犹豫的,毕竟周顗名声太大,望重内外。于是王敦征询王导的意见:“周顗、戴渊是人望所在,应当位列三司,这是肯定的了。”王导不吱声。王敦又说:“就算不列三司,也得做个仆射吧?”王导依旧不回答。王敦说:“如果不能用他们,就只能杀了他们了。”王导还是不说话。
王导的沉默,表面上看是模棱两可,其实已经把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:让周戴做高官?我不同意;杀了他们?我不反对!其实,王敦的性格,不是言辞能打动的,王导能救得了周戴一时,救不了一世;但是,以王导与周顗的亲密关系,在老朋友的生死关口,没有只言片语的缓颊,这就是王导的心胸狭隘之处!
周顗和戴渊被押赴刑场的时候路过太庙,周顗大声说到:“天地先帝之灵;贼臣王敦倾覆社稷,枉杀忠臣,陵虐天下,神祇有灵,当速杀敦,无令纵毒,以倾王室。”话音未落,左右差役便用戟戳其口,血流满地而周顗面不改色,从容就义,享年五十四岁!
周顗死后,王敦派人抄没周顗家,只收得空篓子几只,里面装着旧棉絮,酒五瓮,米数石,朝臣都叹服周顗的清正廉洁。
王敦之乱平定后,王导浏览宫中存档的旧奏折,看到了周顗营救自己的折子,其中言辞恳切,殷勤备至。王导拿着这封奏折,痛哭流涕,悲不自胜。回来之后他对他的儿子们说:“吾虽不杀伯仁,伯仁由我而死。幽冥之中,负此良友!”
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,对于周顗的评价,都是一水的五星好评;周顗的忠贞、廉洁、风雅,也足以做传统士大夫的表率。
值得注意的是明人王世贞的评价,大意是:周顗身遭亡国之乱,如果从此披发入山,借酒消愁,这当然可以,但是,既然已经身为朝廷重臣,怎么还整日酣饮,因酒废政呢?
本文最后,做个小Tips:围绕着周顗,有多个典故产生:阿奴火攻,三日仆射,新亭对泣,我不杀伯仁,伯仁因我而死。
好了,本期节目就到这里,精彩影视请锁定山东有线,下期再见!(作者:狄凯)